採訪還沒開始,一個忙碌的身影已經穿梭在走廊間。像媽媽般,她一一巡視著每個寢室的狀況,哪個房間太潮濕,得開除濕機、哪個房間收納空間不夠,得規劃一些貯藏空間。孩子們口中的「院長媽媽」—―高敏足執行長,提及孩子們的大小事,眼神殷切、笑容和煦,歷歷在目、如數家珍。她談到來此服務的歷程,也是一連串的天注定,彷彿上天就要定了她,成為孩子們的媽媽……。
1978年左右,高女士在報紙上看到育幼院創辦人劉德岑女士奔走籌措院舍租金,卻不幸車禍受傷的信息。想讓孩子們的生活環境更好,不但需要資金、也急需志工照料,心地柔軟的人往往特別容易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他人的迫切與困窘,年輕的高敏足將自己奉獻於志工工作,沒想到竟因此與基金會牽起一生的緣分。
超過一甲子的社會救援接力
商科畢業的高院長,後來在劉德岑女士力邀下由志工轉為會計職員,由於人手不足,院裡的夥伴大小事務都要經手。滿腹熱忱且已累積一定經驗的她,受到董事會信任,年僅26歲便接下院長的繁重任務。「真是一股憨膽!接下職位後才了解擔當一家之主的不易,那時候真的很害怕!」高女士笑說這位當時「全臺最年輕院長」在募款困難、發不出薪水的窘境下,努力凝聚員工向心力,鼓舞大家共體時艱,靠眾人相助一步步走來,才穩持住基金會「忠愛孩子,義不容辭」的初衷。
基金會對孩子的照護、輔導、資源利用等等規劃,長期以來都是因著他們的需求而生,再慢慢去調整。曾經育幼院中容納大小孩童,在出身背景、身心狀況及成長階段不一的極大差異下,照顧起來難以周全,孩子與照護員間也不容易建立信任。要想幫助這些孩子,不能只有愛心、慈悲心,專業的管理也是必需的,這是高女士接掌育幼院後相當深刻的體認。「應當從僅給孩子溫飽的想法,擴展到身、心、靈全方位的關懷。」這也是育幼院改制為基金會,發展更細緻化服務的理念背景。
孩子,聊聊你對「家」的想像
二、三十年前的兒童心理發展研究與現今相比,在觀念上還停留在淺層,育幼院的老師該如何面對孩子的需求、保育人才要如何訓練、生活環境要如何佈置,也是自國外的經驗中慢慢摸索引進,破除文化差異後,才建立起一套適合臺灣孩子的方式。為了顧及孩子的最佳利益,基金會依照安置的緊急、短、中、長期需求,提供不同的照顧內容,分齡規劃安置空間及人力;近十多年來更積極推展國內外收、出養媒合,為無法回到原生家庭的孩子找一個安穩的家。景美的房舍中設有專門照顧0-2歲孩子的「懷幼家園」,特別為照顧不易的幼齡孩子而設計,這個仰賴更多人力、其他社福機構難以做到的嬰幼兒照護領域,忠義選擇扛起重任。
高院長不忘提醒基金會的孩子要懂得感恩,因為支持他們生活的資源都來自社會和善心人士的捐助;然而她也強調,院方的責任是將贊助資源有效利用,扎扎實實地反映到孩子們切身的環境品質當中。「當時育幼院的環境、各項條件都還簡陋,房舍牆壁為了耐髒,都使用灰色。」走到今日,去機構化,給孩子一個「家」的感覺,是院方持續努力營造的方向。景興路上的忠義基金會位於社區內,除了黃橙色的橫幅招牌,外觀與一般住家無異;在這裡,房舍二到四樓是不同年齡層孩子們居住生活的空間,位處邊間擁有充足陽光,室內佈置也充滿家庭生活的舒適、簡潔氛圍,沒有機構刻板印象的生硬與制式。原來在改建的時候,基金會就讓孩子們參與,請他們描繪出心目中嚮往的家園面貌,「如果說不出來,那就用畫的。」點點滴滴間,融入他們對家的想像。
幸福轉運站,用生命陪伴生命
來到這裡的孩子,可能出自貧困、不幸的家庭,或有受到不當對待等各種複雜因素,在成長過程中,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遇到學習、情緒表達與人際關係等障礙。基金會爭取各種早期療育資源—―包括職能治療、藝術治療與心理輔導,來幫助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另一方面,基金會的行政資發組長謝小琪也談到,要幫助這些失依孩子找回被愛與包容,或是再度返回「家」的懷抱,來自社會大眾的認同與支持,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力量......
──
完整內容將收錄在《足跡.事蹟.軌跡(二)》一書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