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黃嘉銘有機農場」| 在有機的土地上 我種的是信任


大家暱稱「農銘」的有機農場主人黃嘉銘,身上散發一股和煦的陽光暖意,對於關照人與土地,他用盡心力。

遠山雲霧縹緲,幽嵐如一襲薄紗輕掩翠綠山巒。中央山脈太平洋濱,黑潮與溪水波瀾迴盪的交匯之處,一畝畝有機田靜靜孕育著生機。在這山水純淨、土壤肥沃之地,托雨露均霑之福,萬物自有一股靈慧。太平洋氣流帶來的溫暖濕潤氣候,曾經出產過上得了天皇餐桌的良米;同樣的一塊土地,現今成了有機丹蔘及當歸等國產藥用保健植物的化育沃土。在農場主人黃嘉銘的細細呵護中,人與土地互相善待、互相成就著。主人親切地帶著我們走進位於花蓮吉安鄉的「黃嘉銘有機農場」,田畦間,我們看到一場人與大地友善相處的情誼。


親土的孩子 回鄉耕作

黃嘉銘的親土,要從很小的時候說起──他是個打從話都還不會講時,就會盯著螞蟻微笑的孩子,對於這種來自泥土裡的小生物,常帶著難以言喻的熱忱與著迷。大學時,順著這與生俱來的興趣,念了生技科系;這一投入,再走出來時,已經是彰師大生研所專研螞蟻生態的碩班生,學習過程中扎實的野外採集經驗,奠定了他以生物科技的技術研究生態的專業背景。


實驗室一待數年,為了做精細實驗,無可避免地需要接觸有毒的化學物質,讓黃嘉銘對於原本熱衷的實驗室生活開始產生了健康上的疑慮。以黃嘉銘的專業背景,在當時出路不少,助教、研究者、養蜂、水產養殖等選項都曾在考量之列。「只要不是壞事,我們都支持!」在父母的開明之下,黃嘉銘選擇了返鄉務農作為職涯的起點。


在準備投入農夫工作的過程中,教授引薦了前輩為他傳授經驗,這宛如大開了黃嘉銘對這個行業的眼界──原來高手自在民間,田埂之間經營及商機的「眉角」如阡陌般交錯縱橫,千頭萬緒讓這位年輕研究者也大大顛覆了許多觀念,農夫要面對的田間管理及成本考量,真是一門又一門學也學不完的學問!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黃嘉銘深知自己從零開始的立足點,立定志向後緊上發條,利用當兵放假的空檔,就近勤跑花蓮農改場,了解在地農產業的趨勢。豈知困難的第一步竟是──田從哪裡來?擁有田地的老農,往往不願將農地租給陌生人使用,一來是耕者有其田的觀念尚在、二來則是怕良田被不珍惜的人給糟蹋壞了。黃嘉銘帶著父母親自拜訪農地主人,就是為了證明年輕人想要在地深耕的誠意,最後才打動了地主,將田地承租給他做有機栽培。



這一季輪作耕種的田裡,種的是有機薑黃。農場主人仔細耙出泥土裡的新鮮薑黃,一股淡雅的清香撲鼻而來,色澤鮮豔,充滿生命力。

如果吃補變吃毒?

當人意志堅決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來幫忙!農改所適時送來丹蔘與當歸已經馴化成功的消息,特別是花蓮吉安的土地種出來的作物,有力數據指出其活性成分比其他地方栽種的更高達七倍以上,黃嘉銘便決心將這兩種保健植物作為他有機耕種的目標作物。爾後透過大學植物學老師的推薦,引進紫錐花及洋甘菊等香草花卉,邊學邊種;白鶴靈芝則是家中常備保健植物,黃嘉銘憶及九十幾歲的「阿太」,身體健朗老當益壯,每次跟晚輩打籃球時,身邊總帶著一壺白鶴靈芝茶,是老人家的養生之源。


因愛惜健康而離開一心嚮往的實驗室、因保健作物對人有益而選擇種植生產、因要讓土地永續耕種而選擇有機農法、因避免不良製法而用單純烘乾來保存藥材......,正因堅持吃「補」不能變成吃「毒」,因此他的每一步歷程都經過慎重思考且其來有自。黃嘉銘身上所散發出來的謙卑態度及擇善固執,原來正是來自於他敬天愛物的惜福精神──珍惜自己、珍惜他人、珍惜天地、珍惜家人的相扶持、也珍惜與萬物的情緣......




──

完整內容將收錄在《足跡.事蹟.軌跡(四)》一書



  • Facebook社交圖標
  • YouTube社交圖標
  • Instagram

心想文化創意 足跡事蹟軌跡 品牌影音

(02)2500-6670

© 2018 by ShinShan Publishing & Creative Co., Lt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