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公益採訪】「苗栗縣城中國小」康以琳老師 | 關於下田的那些事

已更新:2019年6月11日

從土地到餐桌的距離,會有多遠呢?為了將故事從頭說起,康老師領著我們,再度踏上昇錢大哥的田地⋯⋯。


2001年,康以琳老師自師範學校畢業,來到苗栗通霄一所鄉間小學任教。在往後十數載的教職光陰裡,康老師逐漸發覺,當年手把鋤頭鐮刀,在田間揮汗協助農事的孩子們,如今已被另一群手機不離身、尊崇速食排餐的孩子所取代。儘管這些孩子都是有農地可繼承的「小地主」,但他們的雙腳早已不歸田土、雙手更不識田水,對農作的季節遞嬗所知無多,甚至不曉得該如何為自己挑選有益身心的食物。康老師對於這些與土地關係如此疏離的新一代農村之子感到非常焦慮,當一個國家的沃土不再長出糧食時,這個國家的國力必然堪憂。


孩子為了祈求自家田地豐收,紛紛各出奇招,連土地公公、媽祖婆都請來了﹗

重回舖滿稻梗的應許之地

這一記在農地現場所響起的警鐘,讓康老師深刻察覺飲食教育必須從小扎根的急迫性。她決心就從自己任教的學校做起,投身當時在台灣教育界尚屬嶄新領域的「食農教育」。


食農教育,精確地講,是一種體驗的過程:學習者藉由食材或食物,與農民及農事互動,在過程中認識在地農業,觀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並且體驗其所衍生的風土文化,進而能有足夠知識,為自己選擇健康的飲食方式。而康老師更將12年國教「滾動式課程」、「滾動式修正」的精神加入,強調教師在教學現場視學生的情況,機動調整教學方向及修正教學方式。


精熟教育原理的康老師深知,「食」與「農」共通的特點是,它們都無法透過文字、課本、或是二手影像來傳達,必須直接運用孩子的各種感官,才能深刻探求其中三昧,而田埂與田埂之間,就是最佳的教室。就這樣,一個對農事毫無概念的纖纖女子,獨自一肩荷起鋤頭,帶著一群又一群對泥土渾然陌生的孩子們,就此展開精采而華麗的田間農耕探險。


孩子用他們的行動告訴大家――最好的教室就在大自然裡。

小農夫養成班-社區與學校總動員

拜社區的農夫詹昇錢大哥作為「農夫老師」,這些小農夫便成了他的徒弟。第一年借用大哥的田地耕種,由他來指導農事,並依照季節將適合下種的農作品項,交由孩子們投票決定。那一年夏天,社區裡常常可以看到一整列小農夫,從校門口出發,走向昇錢大哥的田裡,幹活。第二年開始,校長的援馳加入,直接在校內闢了一塊花圃充當菜園,孩子既可隨時來關心他們的耕種成果,也不需要勞師動眾往校外田地跑。從那個學期起,每到打掃或下課時間,都可以看到小農夫穿梭田間為作物澆水的身影,而康老師的夢想,亦一吋吋地將國家的幼苗往泥土的更深處扎根。


英諺常言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同樣的,想培養出一群小農夫,一樣是樁得讓社區總動員的大事。大農夫帶著小農夫下田的景象,引起鄰人的騷動,最後竟意外地吸引了社區的投入。康老師回憶,孩子生疏的身手,長輩們都看在眼裡,偶爾會趁著學生不注意時,偷偷前來幫他們整溝渠、護田水。這些不著痕跡的忘情關愛,透過田土,在資深農夫與新手農夫間傳遞著,無形中也護持了這些小農的信心。


進展到第二年時,連評估要下種的作物都成為社區的「公共議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早已穿過田埂,拉得極近極密切,彷彿又回到了過往雞犬相聞的農村生活。為了改變老農夫們對施用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慣行農法」的依賴,康老師盡一己之力,找遍支援、做足功課,透過有機農夫的經驗,以時間換取在地農友的認同。前幾年,康老師學校附近的田裡,出現了石虎的蹤跡,這是當初大夥始料未及的「副產品」。




苗栗通霄城中國小康以琳老師。
在土地面前 學會謙卑與感恩

康老師教孩子們要對大自然帶著尊敬之心,不獨佔地力、也不趕盡殺絕。他們在小菜畦一旁,特別留了幾株沒有噴灑天然植物保護劑(蘇力菌)的小白菜,專門分給菜蟲享用,也避免要收成的農作遭遇蟲災。康老師說:「以田園為教室,大自然就會自然而然地給出課題,讓孩子們去嘗試錯誤、尋求解答。」在水患時,冒雨疏洪;在烈日下,揮汗工作;在蟲害臨頭時,思考對策,這種極度貼近生活與土地的教育,也只有大地給得起。


田野間的生命教育,也是重要的一門課,「疏果」的程序,便曾讓小農夫們陷入不可自拔的天人交戰。對他們來說,親手種下的作物所結出的一花一果,可都是經歷了重重關卡才留住的,各個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要他們將預後狀況不佳的嫩瓜嫩果摘除,無疑像是拋棄自己的親生骨肉一樣殘忍;但若不論良莠每個都要留,那麼母株的養分便會被分散,同株的兄弟姊妹大家都長不好。在拔與不拔、留與不留之間取捨,讓孩子們在還沒進入社會前,就先歷練做衡量、下決策的內心挑戰,同時也更深刻地體會到父母對子女的情感......

To Eat or not to Eat? 吃與不吃之間的生命教育

食農教育的另一支主脈,便是如何「吃」。前年夏天,校園來了一群小母雞,大夥叫牠們「妹妹」。母雞妹妹們以操場為家,無拘無束地自在徜徉,在眾人殷切照顧下,也報以小巧秀氣的雞蛋饗眾。那陣子每天都有學生在校園的角落裡發現驚奇的「彩蛋」,據老師說法,這雞蛋可是新鮮到打在碗裡,「連蛋白都站得直挺挺」呢!......


──

完整內容將收錄在《足跡.事蹟.軌跡(三)》一書


  • Facebook社交圖標
  • YouTube社交圖標
  • Instagram

心想文化創意 足跡事蹟軌跡 品牌影音

(02)2500-6670

© 2018 by ShinShan Publishing & Creative Co., Lt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