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公益採訪】「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Leave No One Behind 原鄉幼兒照護先鋒

已更新:2020年1月20日

新竹尖石地區的山,有著綿延不盡的綠林,俯瞰宛如一片大葉;蜿蜒的山路好似葉脈,成為輸送養分的通路。綠色葉子上,一條彩色的毛毛蟲,沿著葉脈緩緩前行。正好奇這可愛圓胖蟲兒的肚子裡到底裝了什麼好東西,沒想到毛蟲先開口「說話」了!


它一邊緩移進入部落,一邊大聲地招呼:「中部落的小朋友~行動幼兒園來囉~~在麵店有活動,行動幼兒園在這裡等你們一起來玩!」語音剛落,童稚的歡騰聲已不絕於耳,孩子們的身影像山中精靈似的,從各個角落一一冒出來……原來大家都在等待,等待至善基金會「行動幼兒園」的到來!


至善基金會的行動幼兒園,是阿美老師將泰雅文化傳承給更多孩子們的資源基地。

行動幼兒園 將希望帶到山的那一邊

學齡前,是幼兒語言、肢體、認知及情緒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邁向社會化及進入體制教育的前哨站。都市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曾參與過幼托機構的團體生活,但位處原鄉的孩子,就沒這麼幸運了。受家庭經濟、交通環境等因素所限,許多山裡的孩子並沒有機會享受到足夠的學習資源,因而錯失了能力發展的契機。


一向關注亞洲兒少發展的「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在2004年艾利風災後的重建過程中,就親眼看到新竹縣尖石、五峰鄉的窘境──青壯人口外流、學習資源匱乏、孩童缺少陪伴,使得這個地區的幼苗成了社會不利的一群。山區人口散居,從部落到最近的幼托機構,單趟動輒三、四十分鐘車程,因經濟考量、務農作息、隔代單親等因素,許多幼兒在進入義務教育之前從未加入過團體生活。能被帶在身邊的孩子,有時必須陪務農的大人上山或者四處打零工,無法被妥善照顧以外,稍有不注意,還可能因疏忽而發生危險。


至善基金會觀察到原鄉對於兒少發展及部落資源的需求孔急,先是在當地從事兒少照顧,社工人員們發現許多兒童與青少年的認知技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低落,其實肇因於學齡前缺乏陪伴,因此繼而與當地幾個部落合作,陸續在最偏遠的養老、泰崗、馬里崗部落成立據點式的「幼兒照顧中心」。有鑑於定點照護的成效仍有其限制,基金會邊服務邊調整,去年底更募來一台可以將教育遞送到幼苗腳下的「行動幼兒園」,以更靈活彈性的方式,擴大照顧系統,協助部落處理兩歲到六歲幼兒照護及陪伴問題。



部落媽媽們帶著孩子們一起DIY。培力媽媽們對於自己部落的了解,有時可以充分擔任協助社工服務部落家庭的第一線守門員。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 拋磚引玉打造行動幼兒園

以機動性高的小巴做為「行動式教保輸出」媒介,一手促成美事的行動車捐助者,澳籍人士Murray Jackson先生直言:「這台車遠超乎我想像!」Murray以玩具商起家,在台深耕二十餘年,深感從這片土地獲得的多,想要回報的心意一直鼓動著,因此與專職兒少發展的至善基金會一拍即合,不但資助了車體裝備,也將自家公司Edx艾迪客出品的教玩具提供給行動幼兒園使用。


至善基金會利用社會各界愛心,花了六個多月的時間,將外部車體與內部設備完整配置。車上除了地墊可就地劃出活動空間之外,還有符合各年齡層孩子所需的繪本,以及專為幼兒開發的教玩具。因此,您可以看到車邊時常圍繞著大大小小的孩子,有的跟著社工及老師唱歌跳舞、有的翻閱色彩豐富的繪本、有的正專心將彩色插梢組裝在拼板上。陽光透過樹葉灑落大地,每個孩子都悠遊於自己的探索世界中,時光彷彿靜止,只為了學習而運轉……。





完整內容將收錄在《足跡.事蹟.軌跡(七)》一書

Comentários


  • Facebook社交圖標
  • YouTube社交圖標
  • Instagram

心想文化創意 足跡事蹟軌跡 品牌影音

(02)2500-6670

© 2018 by ShinShan Publishing & Creative Co., Lt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