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晉陽文化工坊」唐偉立――以科學專業 修一段神與人的緣分

「千歲爺,我們要開始動工囉。今天幫您作醫美,等一下挖鬍鬚的時候可能會有一點痛,啊您要忍耐一下、忍耐一下嘿﹗」


工作檯面上,針筒、鑷子、棉球、手術刀一應俱全,必要時,X光機也可能在處方之列,只差一件白袍,這工作室就足以令人誤認為醫師診療間。這裡是唐偉立一手創立的「晉陽文化工作坊」一隅,以「晉陽」為名,乃根於「唐」姓的堂號。身為修復師,他所服務的是一群很特別的對象……。


晉陽文化工坊致力於文物修復,以謙卑尊敬之心忠實保存歷史文化脈絡。


為了所愛 走在「異類」的路上

自稱為「有信仰的文物修復工作者」,唐偉立眼裡閃著光亮,用堅定口氣表明:「台灣的廟宇就是一座博物館,從繪畫、建築、到文物,很多都是工藝家用經驗所累積的畢生心血。」文化資產既然是無價且無可取代的人類共同財產,那麼,為台灣的文物保留下百年風華,便是唐偉立所認定的「志業」。


從小就是父母眼中的怪胎,唐偉立的兒童讀物是《道藏》、《山海經》、及《三教搜神源流》,這些艱澀難讀的道家經典,可以算是他跨進文化保存工作的啟蒙先師。大學時就讀台南大學美術系,他利用課餘時間勤跑各大小廟宇。傳統廟宇堪稱是不同時代、不同形式的常民文化匯集之地,他從其中體會到一代復一代、層層累積的在地風俗民情。「沒事就往廟裡跑」是他大學時代的日常,也是涉入廟務的開始,在熱血使命感的驅使下,唐偉立貢獻所長,以自己的美術專長協助廟裡事務。


紅外線與正常光攝影是做史蹟維護前必要的記錄檢測方式,紅外線攝影可以清楚看到覆蓋在煙燻下的神像臉譜。


深入宗教廟堂與學術殿堂 專研神像修復

在美術教育的研習過程中,他發現許多在地廟宇彩繪畫師,諸如潘麗水、陳玉峰、陳壽彝等輩,都是日治時代曾參加過台灣美術展覽會的實力派菁英;在藝術史上,卻僅被歸為「匠師」之流,成為沉默的一群。為了不讓這些本土藝術家成為遺珠之憾,他鞭策自己更加投入研究及保存廟宇文物的行列。


爾後進入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就讀,終讓唐偉立的興趣與專業正式結合,並往更專精的領域鑽研。他在「藝術史評論」與「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的學海中穿梭悠遊,將學識融會貫通,成為南藝大研究著作中唯一以「神像」為主題的論文作者。


信仰的物件,牽涉到的是人與神長久的感情,因此每個業主交託案件,唐偉立都帶著謙卑之心謹慎處理。

完整內容將收錄在《足跡.事蹟.軌跡(五)》一書


Comentarios


  • Facebook社交圖標
  • YouTube社交圖標
  • Instagram

心想文化創意 足跡事蹟軌跡 品牌影音

(02)2500-6670

© 2018 by ShinShan Publishing & Creative Co., Lt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