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聲劇坊」王冠茗──我的舞台我決定 巧用新聲唱舊調

夜幕稍垂,人聲鼎沸中舞台布幕升起,歌仔戲團「新聲劇坊」的胡撇仔戲《新.救風塵》張燈結綵熱鬧招親的現場,瞬間出現觀眾眼前。


當武場鑼鼓變成爵士鼓、文場加入薩克斯風,電吉他彈奏出的國語懷舊金曲配上傳統歌仔戲七字調、都馬調,不同世代的觀眾同時被滿足。


在這個戲台上,閩南語台詞之間不時冒出毫無違合的國語、英語,甚至就連出現Hip Hop 都不用感到意外。這一番從前台到後場的全面創新,透過大量現代元素所欲傳達的,正是團長王冠茗的「年輕好本錢」。


新聲劇坊創團演出謝幕。

站在戲台上 我搬的是人生


出生於廟宇林立的新北金山地區,流連各廟戲台下那個蓄著「妹妹頭」的男孩身影,讓人一點兒也不陌生,他是王冠茗。儘管天生的聽覺障礙讓他與聲音隔絕,但也練就了絕佳的觀察力及想像力,野台戲的戲碼、對白與角色,對小小年紀的冠茗來說,簡直如數家珍。


小耳症的外型曾讓他成為被注目的焦點,也讓他備感自卑,但只要一進入戲曲的世界,彷彿想像的大門被打開。他出將入相、天馬行空地遨遊,扮仙是仙、扮俠是俠,好不自在。因為戲棚下站得夠久,有朝一日能登上舞台,便成為他進一步的夢想。


高中時期,王冠茗終於鼓足勇氣,找到機會向戲班自薦,從免費助手及學徒做起,到成為劇團一員。對於一個聽力困難的演員來說,上台需要開口的勇氣、需要絕佳的臨場反應、更需要面對自我的決心。年少時的王冠茗,時常為缺陷的外貌所擾;近幾年,他索性剃去頭髮,以毫無遮掩的大光頭,強迫自己面對身體上的不平凡。


身為團長,王冠茗事必躬親,開場前招呼台下觀眾、 開場後站在場中默默給團員支持。

除了外貌之外,天生的聽覺障礙


也帶來不小演出的困擾。內耳平衡失調,讓他在急速翻滾的武打場面上吃盡苦頭;上台不能戴助聽器,聽不清楚外界的聲音,一不小心就會跟不上音樂而脫拍⋯⋯他靠著專心聽鑼鼓點數拍子、仔細盯著對戲演員來彌補這些阻礙。在戲班裡,他往往是認真得令人疼愛的小夥伴。


北藝大唸研究所時期,有更多接觸傳統表演藝術的機會,時常帶著社團參加文化公演,加上自己在民間野台歌仔戲劇團演出,他深刻地體會到歌仔戲沒落的速度超乎預期 ── 台下坐得稀稀落落、台上演得意態闌珊。眼見這一門民間藝術就要失傳,不捨從小陪伴無數人成長的童年記憶即將褪去,王冠茗於是興起了自己創辦劇團的念頭。


2016 年,新聲劇坊在他手中成立,其宗旨除了要傳承、也要創新,最重要的使命則是要讓出舞台,給有志於此的新生代年輕演員放膽唱戲、一展長才,靠著一手接一手,將本土戲曲的文化脈絡連綿傳遞。


演出形式更多元的胡撇仔戲,創新與傳統融合,充滿了無邊無界的表演空間。

年輕就是本錢 創造世代專屬的臺灣本土歌劇


有「臺灣歌劇」之稱的歌仔戲發源自宜蘭地區,經過一百多年來的融會及淬鍊,亦衍生出表演形式更加自由奔放的「胡撇仔戲」。它們發於鄉野、興於民間,與歲時節令密切結合,表演形式展現著貼近人心的草根性格,在娛樂選擇極少的年代裡,台上的忠孝節義、佳人才子韻事,在在牽動著台下觀眾的喜怒哀樂,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聲劇坊代表的是嶄新的聲音,自然在表演形式上,也與傳統歌仔戲有所不同。傳統戲曲強調「唱、做、唸、表」的表演呈現,演出劇本也有一定的承襲;新聲劇坊則朝向跨領域的合作,突破古今中外,在服裝扮相、音樂表現、肢體語言、故事年代的安排上均有創發新意。


透過戲劇,王冠茗用另一種方式看待社會現象,因此家暴事件、多元性別等議題也常兼容於劇作之中。以實驗性的元素及現代思維創作《新.救風塵》,採用「全男班」演員陣容,呈現百轉千迴的女性情懷,在雌雄錯位之間將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情。


近期推出的《英雄.再見》則改編自京劇劇碼《蕭何月下追韓信》,其中一場四把椅子、兩支撞球桿、兩名演員的「空氣撞球」交手戲,在虛實之間,將男性幽微的情感流動傳達得淋漓盡致,細膩而內斂的處理方式令人驚豔。



完整內容將收錄在《足跡.事蹟.軌跡(十)》一書

Comments


  • Facebook社交圖標
  • YouTube社交圖標
  • Instagram

心想文化創意 足跡事蹟軌跡 品牌影音

(02)2500-6670

© 2018 by ShinShan Publishing & Creative Co., Lt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