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惠中布衣文創工作室」鄭惠中──布衣之美 美在和好

已更新:2019年9月12日


一堵帶有古意的院落磚牆,隱身於巷道中,推開木門,一股綠意竄然而出,得要踏入才知其中別有洞天。透天房厝的建築景觀融合了閩、日元素,黑瓦、陶甕、青石板、小迴廊,加上白灰泥牆,構築出一股幽靜自適的禪意。工作室裡外均由鄭惠中老師親自設計改造,建築,如同他的布衣,是蔽護身體又展現自我的媒介,也有著豐厚的故事與文化內涵。


自紡織業轉入自有品牌三十餘年,惠中老師不僅是衣飾的設計者,更以「惠中布衣文創工作室」作為渡船津口,跨界合作、投身藝術與公益,在文化之流中,以織物為載體,承載「和好」的精神,駛向他創業以來所領悟到的生活態度與生命哲學。


赴日與小倉地區的傳統布織職人交流。織杼聲起,便是文化經緯交匯的開始,布衣成為超越時空的精神載體。


與環境和好

來自「惠中布衣」的服裝,以天然棉麻為底材,經裁剪縫製後,再用植物酵素染色,親近土地的原料,使得布衣所呈現的多樣色彩更令人驚艷。染色的工序由深至淺,將染料使用至最後一分,不但將大地的污染減至最低,也造就了多層次的色調變化,惠中老師形容,「這是與老天爺的合作」。


出身紡織製造業,年輕時體會過血汗工廠沒日沒夜的生產線,人,成了機器的奴隸,受器械所支配。那種巨大的痛苦,讓惠中老師反思服裝之於環境、之於世代、之於朋友、之於自己的關係。他力圖跳脫市場經濟的思維框架,建構屬於自己的律理規則。創業初期,他走訪原民部落,不只學習傳統的染織技術,更深入認識原住民族的祖靈信仰,以及與大地共生的宇宙觀。


正因看見資本主義社會下人心貪婪與心靈匱乏的處境,惠中老師以布衣生產作為切入工具,領悟歸納出「自然、中道、入世」的原則──「自然」即盡量合乎本然,捨去外在包裝;「中道」是在需求中找平衡,感恩而不強取;「入世」則是布衣要讓一般人有能力換取,而不是像精緻藝術品般,只服務頂端受眾。他以此作為圭臬,與環境和好。


《尋找聲音的厚度》演唱家金澤博在台中大里菩薩寺所舉辦的一日禪(2018)。


與世代和好

2019年初,惠中老師遠赴日本參加福岡地區小倉城工藝產業的演講,與當地織布職人展開了深度的文化對談。


行前,他不斷思索:相對於日本江戶時代就開始發展的「小倉織」,我們,有什麼?採用經線製作的小倉織布,色彩多樣,直線織品具有立體感及不俗的現代感,這樣饒富文化精神又能穿透時空的古老手工織法,我們,有什麼能與其相提並論?


想起早期投入研究的泰雅祖靈精神,惠中老師興起一個將世代遺留之殘片古布一塊塊拼湊起來的念頭,落實在衣物的形式上,使布衣成為一個超越時間的精神載體──既然織品即是精神體的代表,他便從泰雅織品的形式工藝及文化意涵開始向日本友人介紹起。


演講會上,縈繞不絕於耳的口簧琴聲,先帶人投向另一個時空;當織杼聲響起時,打在投影幕上的,是以自在姿態席地而坐、以傳統地機織布的泰雅婦女。惠中老師解釋,泰雅織布採環狀織法,緯線繞一圈後,會回到原點,一圈又一圈,呈現一個無盡的循環。族人出生時用織布包著身體,過世時也用織布包裹,那塊印有祖靈圖騰的布,將帶著靈魂度過彩虹橋,與祖先相會。


泰雅織布工法宛如人由生至死的完整歷程,其中蘊藏著古老民族的宇宙睿智──「經線是早已固定的生命長度,緯線的取捨則是個人選擇」。先人用織布來延續文化,組織成亙古的倫常律法(Gaga),他們世代與自然共生處,依循時節及祖訓度日,這樣的循環再生,不僅圓滿了當下的幸福,也為後代子孫保留了一塊靈性充滿且衣食無虞的清靜之地,這就是與世代和好的表現。


人聲是最簡單的樂器,也是最美妙的樂器。



完整內容將收錄在《足跡.事蹟.軌跡(六)》一書

  • Facebook社交圖標
  • YouTube社交圖標
  • Instagram

心想文化創意 足跡事蹟軌跡 品牌影音

(02)2500-6670

© 2018 by ShinShan Publishing & Creative Co., Lt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