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串門子茶館」沈僥宜|現代文人雅興 盡在一盞茶湯


從琥珀色的玉漿之沫中獲得心靜,品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適時,家家酒。」


離開茶館,收到沈僥宜老師傳來饒富意旨的一段感性短訊。字面上的「家家酒」,不就是孩子們的日常遊戲嗎?遊戲,要適時,指涉的可是孩提時代的童真及自在心境?人們生來已具備五官感受,而孩童則是最能活在當下,最能恣意用心與感官去體察物我、精透生命的一群。數千年以來,「茶藝」領人返璞歸真,品茶即是「專注感受」每口茶的當下,說它是一門生命美學、是一條處世之道,一點也不為過。


唐代詩人筆下的茶,「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茶葉蘊飽天地精華,在茶人的妙手下,在沸水中舒漫開展,彷彿是活的。每種茶都有自己的個性,各在口舌間釋放層疊風情,猶如人生的喜怒哀樂;唯有專心浸淫當下,才能泡出一壺適口的好茶。若要再說到時下正夯的文青茶館風潮,甚至結合老房復舊,就不得不談起沈僥宜――這位文青的濫觴、深諳美學品味的生活家!


循茶香人情 覓得喧囂外的一角

在台北市永康街一帶,從喧囂的大街轉入小巷,一田一田的茶樓林立,許多嗜茶人總會三不五時來這飄散馥郁清香的巷弄間尋訪。走進麗水街小巷的「串門子茶館」,門口清心綠意,進入室內頓覺舒心,每一處都有沈僥宜手作的痕跡。結廬在此境,沒有車馬喧囂,經營這麼一個宜人的幽靜空間,「問君何能爾?」這一壺壺好茶,許是在專科期間主修建築的哲思與美感薰陶下,開始醞釀起的吧!


談到與空間設計結緣,得從沈僥宜的兒時回憶提起──記得1964年台南白河大地震時,附近的鄰人因土埆厝禁不住強震坍塌而造成傷亡,讓他思考到建築物與人的關係。他心裡的疑問是,如果生活環境不能使人舒適安心,那麼它還算得上是個居住空間嗎?這些畫面在小小的心靈烙下印記,也引他走上營造生活空間的興趣。建築科畢業後,沈僥宜投入室內設計工作,以人性為基本需求的思考路徑,帶給他許多工作上的啟發。


串門子透過茶會交流,提供場地推廣茶文化及生活美學講座,將藝術引入生活。

茶湯入口 細品生活回甘茶

一路從建築科、室內設計業到經營咖啡館、茶館,這之間的轉折,沈僥宜自有其獨門哲學與體悟。他特別提到樂在生活、享受生活的力量──在瞬息萬變的年代,人們如同時代機器下的小小齒輪,常常是身不由己地跟著渾轉,卻少有時間靜心思考自己的生活。少了留白的空間,生命只能寄託在觸摸不到的未來;感官鈍去,鎮日汲汲營營於莫名的危機感,久便忽略孩提時代那踏踏實實的臨在感。


然而,若是能用心體驗日日生活,許多性靈洞見便可以逐步累積。在沈僥宜的生活中,一呼一吸都是學習,並總是享受著。像是參與品茶課的過程,自然就開啟了創立串門子茶館的機緣,再由先前自建築、室內設計的學養經驗中,為茶館注入更多人性與美學兼具的設計。他深秉「建築與室內設計乃注重人與周邊的關係」之專業素養,衍伸到茶館的待客之道及經營態度。立起一家店,其實真正在經營的是「自己與自己」、是「店與人」的關係,而這些都是過往種種歷練所累積起來的智慧。


流觴曲水飲一杯 茶友盡歡蘭亭會

空間美學之所以具有生命力,乃是因它必須對應主人的獨特品味才得以成形。無論是咖啡館或是茶館,沈僥宜傳遞的都是自身的生活美感,並結合所學靈活運用,形成一個如活水般的寄情之所,自然地讓人進來悠閒享受時光,讓消費成為一門雅緻的娛樂、一場與美的邂逅,然後重獲朝氣,正向看待生活。


說到風格,店內令許多茶客讚嘆連連的「曲水流觴」空間設計,非出自冗複的設計概念,僅來自一次出遊的靈光一閃。沈僥宜將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與文人們的雅興,穿梭古今帶往現代,再以茶為載體,結合現代設計,展現東方文化之美。來到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曲水流觴之境,儒雅之輩無分古今、不分中外、更遑論少長,都在茶盞間相遇了!而這室內彎曲的人工渠道,如臨摹王羲之《蘭亭集序》放逸的行書風格,將茶杯輕輕托在通透的「羽觴」上,順著水流推移,眾人共同一品茶滋味,獨樂,不如眾樂!


──

完整內容將收錄在《足跡.事蹟.軌跡(四)》一書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 Facebook社交圖標
  • YouTube社交圖標
  • Instagram

心想文化創意 足跡事蹟軌跡 品牌影音

(02)2500-6670

© 2018 by ShinShan Publishing & Creative Co., Ltd.

bottom of page